常用有毒中藥的臨床研究 - 山豆根
產地及品種
山豆根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tonkinensis Gagnep.的干燥根和根莖。產于廣西、廣東、四川、湖南、江西、浙江等地,亦分布于日本。生長于海拔800~1350米的山谷或山坡密林中。在我國的西南、中部、南部和臺灣地區都有分布。
山豆根野生品種生長于石山腳下或巖石縫中,喜溫暖、涼爽的環境,25~30℃最適宜生長。不耐寒,溫度低于5℃時生長停滯。一般土壤均能種植,忌積水。
山豆根始載于《開寶本草》。《圖經本草》載:“山豆根生劍南(今四川)山谷,今廣西亦有,以忠州(今廣西南寧市)、萬州(今四川)者佳。苗蔓如豆,根以此為名,葉青經冬不凋,八月采根……廣南者如小槐,高尺余……”《證類本草》附有宜州與果州山豆根圖,亦截然不同。可見本草記載的山豆根,其原植物不止一種。但據所載:“今廣西亦有,以忠州……者佳……廣南者如小槐,高尺余”,所指可能就是現今作廣豆根用的柔枝槐。
性能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主治火毒蘊結、乳蛾喉痹、咽喉腫痛、齒齦腫痛、口舌生瘡。
炮制及解毒方法
生品。取原藥材,打碎,備用。
浸泡品。原藥材去雜質洗凈,水浸4天左右,每天換水一次,浸透后切片曬干,備用。
浸潤品。原藥材洗凈,浸潤至透心(約2~3天),切片曬干,備用。
臨床運用
1.治療心律失常
山豆根40g,龜甲膠20g,桂枝尖、五味子各12g,隨癥加減。水煎服,日1劑。治療11例,痊愈7例,好轉3例,無效1例。
2.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
山豆根注射液,每次2ml(含苦參堿35mg)肌內注射,每日1~2次,2個月為一個療程。治療402例,有效369例,其中顯效218例。一般2~4周SGPT即可恢復正常,并能提高人血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對HBsAg和HBeAg也有一定程度的轉陰作用。
3.治療鉤端螺旋體病
山豆根15g,大青葉60g,生甘草15g,加4倍量的水浸漬半天,煎2次,濾液合并,1日4次分服。治療12例,痊愈11例。無效1例。據觀察,體溫降至正常平均為1.63天,主要癥狀及體征大多在3~5天內明顯減輕或消失。
4.治療急性咽喉炎
復方山豆根沖劑能迅速緩解急性咽炎的主要癥狀,對咽痛的緩解明顯優于青霉素組。另有報道用復方山豆根沖劑治療慢性咽喉炎163例,治愈率為44.2%,有效率達96.3%。
5.治療腫瘤
馬吉福用山豆根30g,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石見穿、黃芪各30g,八角金盤、辛夷、蒼耳子各12g,丹參、赤芍各15g。隨癥加減。1劑/天,30天為一個療程,視病情服1~3個療程后改1劑/2天,或1劑/3天,持續6個月,鞏固療效。以上為中藥療法。其還采用復方、復方配合放射療法及復方加放射療法、化學療法。用以上3種方法治療鼻咽癌53例,中藥組治療6例,5年生存3例,死亡3例;中藥加放射療法18例,5年生存10例,死亡8例;中藥加放射、化學療法29例,5年生存19例,死亡10例。
6.治療宮頸糜爛
將山豆根研成細粉,高壓消毒。先以1
- 標簽:獵愛監護人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