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決定性因素
性取向決定性因素
性取向是一些女性在十幾歲、二十幾歲或更晚時要面對的問題。年輕女性被同性吸引的現象很普遍,這并不意味著她們是完全的同性戀或她們的余生將一直是同性戀。許多女性最后都建立起異性戀。還有一些女性一直都保持著對同性的興趣。有時候,甚至那些已經結婚并有家庭的女性也會被同性吸引。
性行為研究發現,同用右手或左手的習慣一樣,性愛好是一個連續過程。從完全的異性戀到完全的同性戀之間,有很寬泛的范圍。只對同性感興趣的被稱為同性戀(如果是女性,就被稱為女性同性戀),在美國確實有一部分同性戀。只對異性感興趣的被稱為異性戀。那些對同性和異性都感興趣的被稱為雙性戀。
性取向決定性因素
盡管自19世紀末英國著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因為同性戀入獄后,時代就改變了,但是現在仍然有很多人反對同性戀。盡管有的法律主張維護同性戀的基本權益,但是仍有很多不同意見。女同性戀者仍然很難獲得孩子的監護權,就業也有困難。雙性戀者也經常被機笑,遭到譴責,甚至被自己的親人排斥。同性戀男性容易有暴力傾向,一些交通事故說明了這個問題。
顯而易見,這種來自朋友、親人或社會的排斥對同性戀者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沒有公開宣稱自己是同性戀的人經常有孤立和孤獨感,任何對同性戀群體的憎恨和譴責都會讓他們感到自尊心受到傷害或者壓抑。有很多支持同性戀的組織活躍在全世界的很多大學,同樣也有很多反對同性戀的組織。
同性戀是一種疾病嗎?
過去認為非異性戀的人存在很嚴重的問題。同性戀者曾被認為在軀體上或心理上有疾病,需要進行治療。1973年,美國心理學會改變了這一觀點,認為人們對同性的性偏愛不是心理疾病,而是正常的性行為。同性戀也不像那些醫療機構認為的那樣是一種軀體疾病。
在同性戀被從軀體疾病或心理疾病列表中去除的同時,仍然有一些關于性取向原因的爭論。性取向是先天的還是后天培養的?如果是先天(生理)的,它是由基因決定的,還是受父母影響?
少數人類性行為專家認為,人類會有意識的選擇他們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