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戀童癖患者的三種形態(tài)
戀童癖是一種變態(tài)的兩性心理,而在這些行為中,而兒童是最大的一個受害群體。因為他可能給兒童們帶來的事嚴(yán)重的心理和身體傷害。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這些戀童癖患者的三種形態(tài),才能更好的保護(hù)好兒童不是侵害。
1、未成熟型戀童癖:對兒童的愛戀僅僅停留在愛撫、撫摸和寵愛的水平上。這種人從未與他同年齡的人建立一種性關(guān)系,只是在與兒童的交往中才能體驗到一種舒適感。作為一個成年男人,他不會主動與對方建立一種性關(guān)系,如果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通常也是由于那少男或少女的勾引。
2、退化型戀童癖:在早年生活表現(xiàn)正常,與他同輩人一直有關(guān)良好的關(guān)系,與同齡異性也曾有過性關(guān)系。然而在以后的生活中,自我懷疑和幼稚感逐漸滋生,在社會交往和性生活中漸不遂意。在某些情況下,這種人會慢慢地嗜酒和失業(yè)。這樣,一系列的挫折會使他將性行為轉(zhuǎn)向兒童。這種對兒童的性行為帶有沖動性并且常常是把它當(dāng)作緩解某種生活壓力的手段。這種戀童癖者會為他的行為感到苦惱、自責(zé)、害臊、甚至有一種犯罪感。
3、攻擊型戀童癖:最具危險性和反社會性的戀童行為,行為人為滿足性刺激和亢奮的需要,在行為時往往伴有虐待和暴力。這種攻擊行為本質(zhì)上是一種惡意的侵犯。攻擊的方式多種多樣,往往造成攻擊對象嚴(yán)重受傷,感到極度痛苦,甚至造成死亡。此類虐待型的戀童癖者不僅給兒童造成痛苦,而且其行為方式極其色情。他們在虐待行為中常使用槍、刀子、鐵管或皮帶作為威脅傷害的工具。
雖然說并不是所有的戀童癖患者都帶有攻擊性,但是他卻可以從心理上帶給兒童無法磨滅的陰影。而因為兒童他們自己還沒有哪個能力去分辨的一方是好人還是壞人,所以父母的責(zé)任就更加重大,讓孩子們不要和陌生人接觸。
- 標(biāo)簽:剖析 形態(tài) 患者
- 編輯:李娜
-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