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舌尖上的浪費”說不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對于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更是如此。近些年,我國糧食產量屢創新高,尤其在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夏糧又獲豐收,給我國抗擊肺炎疫情、穩定社會生產秩序提供了戰略定力。
然而,聯合國研究報告顯示,今年世界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饑餓風險,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于饑餓狀態,世界面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在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的大好局面下,更要時刻銘記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對糧食安全始終要有危機意識。拒絕“舌尖上的浪費”,是珍視糧食生產來之不易的成果,更是把危機意識轉化為現實行動,讓浪費可恥、節約為榮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的貫徹實施,曾屢禁不止的公款吃喝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行賄受賄要不得,吃吃喝喝沒問題”的不正作風極大扭轉,“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為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導向。然而,不排除部分干部仍有在規定允許的條件下繼續公款吃喝的想法。因此,除了鞏固前階段黨風廉政建設的成果,未來要通過更強有力的約束監督,讓遏制公款吃喝成為黨政干部的自覺意識。另外,減少公款吃喝,也是政府節流之舉。政府在切實過好緊日子的同時,能把更多結余資金用于人民群眾的“好日子”,惠民施政的作為空間將更為廣闊。
在更廣泛社會范圍內,拒絕“舌尖上的浪費”要著力轉變公眾餐飲消費習慣,要讓公眾的節儉意識內化于心,使光盤行動成為公眾的自覺行動。
在現實生活的餐飲消費中,打包越來越成為風尚。不過,仍有人認為菜往多里點,才能“彰顯”待客之道,“撐起”社交場面。這樣的消費心態,既是受不合時宜的傳統觀念困擾,也是不顧節儉之道的虛榮心在作祟。
無論在餐廳就餐,抑或居家飲食,來自舌尖的浪費加重了糧食生產壓力,給末端餐飲垃圾處理帶來困擾。從消費行為來說,餐飲浪費也增加了公眾日常開支,不利于消費理性形成。
浪費行為無法優化社會的糧食資源配置,更無法提升公民消費層級,只能造成資源的無端流失。因此,理性的觀念應是個人要遵循減量餐飲消費,在日常生活場景、社交范圍內,推動節約之風在餐桌落地。只有更多人自覺行動起來,全社會的理性餐飲消費之風才能真正形成。
為鋪張餐飲消費做減法,除了可以改變餐飲消費的社會心態,也能扭轉社會餐飲喜好,讓公眾擁抱健康生活。飲食不僅是社交,也關乎營養攝入。在“吃得飽”到“要吃好”的飲食偏好轉變中,節儉能讓人們重新審視飲食結構,重視營養均衡,講究餐飲品質。
根據相關研究,中小學校食物浪費嚴重,超過了城市餐飲平均浪費水平。青少年學生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經濟來源也主要來自家庭。在校園內剎住餐飲浪費之風,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成為學生的行動遵循,他們才能體會家長艱辛和生活不易,在走進社會后自覺踐行節約美德。
制止餐飲浪費是理念革新,也離不開具體踐行。制止餐飲浪費,要讓餐飲消費場景中有更鮮明的節約導向,餐飲消費過程要創新節約舉措。在許多餐飲企業順利迎來復工的背景下,商家也要以實際行動擔起責任,善意提醒顧客理性節約消費。
杜絕餐飲浪費也是推動資源節約型社會形成的必要環節。在生活中,減少使用塑料制品,推動綠色健康出行和向“舌尖上的浪費”說不,均是在弘揚節約之風。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彼此呼應,共同纏繞在理性勤儉、居安思危的社會生活之樹上。(白毅鵬)
- 標簽:門事件直播綠色電影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