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疫苗”展現的中國式義利觀
“中國疫苗是隧道深處的一道光”“中國向世界各國公平提供‘人民疫苗’”……近段時間,中國疫苗在海外圈粉無數。不少國家領導人深表謝意,當地民眾也豎起大拇指點贊:“相信它就好了。”
中國疫苗出海何以好評如潮?既因為質量可靠安全性有效性過關,更在于“中國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承諾讓人心安。疫苗被視為人類戰勝疫情的希望,但同時又被嚴重政治化、不公平化。放眼全球,一眾發達國家通過插隊、抬價、走后門、限出口等等方式超量囤積疫苗,有國家搶購的疫苗可供本國國民接種5次,而反觀廣大發展中國家,基本是買不到、用不起,近70個中低收入國家90%的人口在今年內無望接種。對外唯我獨享,對內唯富優先,一些發達國家內部的疫苗接種安排也亂成一鍋粥,“種族歧視”“富人插隊”等亂象層出不窮。圍繞關鍵物資分配的種種不公,乃至以鄰為壑、扯皮互撕,拖慢了全球抗疫的整體效率,也讓人們看清了當今世界異常殘酷與“叢林”的一面,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甚至感慨,“世界正處于災難性道德淪喪邊緣”。
面對疫情,沒有哪個人或哪個國家是一座孤島,團結合作才是全球抗疫的正道,也是中國一直以來的主張。疫情發生之初,中國就第一時間向世衛組織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信息,發布數版診療和防控方案,譯成多語種與各國分享;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國派出30多支醫療專家組,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地區組織提供醫療物資援助;疫苗問世后,中國不僅向數十個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援助,還將給國際“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提供1000萬劑疫苗,主要用于發展中國家急需……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在關鍵時刻的作為,展現出的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從這個角度看,世界對中國疫苗的“信任票”,是投給“安全”,更是投給“擔當”。
一個國家是否值得信任,對本國國民負責與否,對國際社會負責與否,歸根結底都要在事兒上見。不同國家不同的抗疫抉擇,背后是截然不同的義利觀。對內,中國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計成本、不惜代價,對外,中國將“義”置于重要位置,反對以強凌弱、以富壓貧,強調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從積極主動承擔世界維和任務,到通過“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發展機遇,再到如今向應對疫情能力薄弱的國家和地區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中國“以義為利”的理念是一以貫之的。基辛格曾在《世界秩序》中寫道:“評判每一代人時,要看他們是否正視了人類社會最宏大和最重要的問題”。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面對復雜多變的局勢,中國在以驚人毅力魄力戰勝自身困難時不忘雪中送炭、扶危濟困,這種“命運共同體意識”對今天處于艱難困頓中的世界來說,無疑彌足珍貴。
歷史也一次次證明,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唯利至上”往往事與愿違、得不償失。此番疫苗分配就是最好的例證。美國東北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假如全球最早的30億支新冠疫苗中的三分之二被發達國家占有,那么疫情導致的死亡人數,將比疫苗在各國間平均分配多出一倍。蘭德公司則預測,如果最低收入國家無法獲取疫苗,即便其他國家都實施了疫苗接種,全球每年的經濟損失依然可能高達1530億美元。可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戰勝疫情,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獲得免疫。無論是從科學角度看,還是于經濟利益計,“疫苗自私”都是極其短視的做法。這不僅會拖全球抗疫后腿,還將在不同國家和群體間人為制造“免疫鴻溝”、加劇“發展鴻溝”,給世界帶來更大的風險。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某種程度上,這是人類共同戰勝疫情的密鑰,也是世界能夠走向美好未來的關鍵。
- 標簽:三角牌電磁爐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