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學獎得主談文學作品影視化:一部好小說難拍好電影
中新網廣州8月11日電 (索有為 張楠騫 宋睿曦)茅盾文學獎得主劉斯奮8月11日攜新書《白門柳》(點評本)在2018南國書香節上與讀者見面,新書合著點評人譚運長一同出席分享會。
作為《白門柳》的點評本,本書由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文藝評論期刊主編譚運長在每章章末進行評點。譚運長在此前還曾撰寫過《劉斯奮評傳》。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白門柳》講述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區南京一帶在知識身上發生的人和事,劉斯奮解釋稱,“白門柳”一詞源于中國古代詩歌,書名中的“白門”是指南京,“柳”取折柳送別之意,意指明末清初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下名士名妓的生離死別。作為第一部以知識為體裁的長篇歷史小說,《白門柳》闡述在明末清初時期思想如何在知識和思想家身上萌發出來。
劉斯奮主張以故事性形式表述思想性內涵。他表示,《白門柳》并非如傳統富有傳奇色彩的小說一般僅以曲折的情節吸引讀者,而是以各階層人物的命運、各種社會現狀、各種文化現象為框架,從古代人物的價值觀念和取舍和社會禮儀風俗入手進行展示的。
劉斯奮稱,《白門柳》的創作是致力于將中華傳統的為藝術形象,以嚴謹嚴肅的態度還原歷史的原貌。
談及《白門柳》對于中華文化和歷史的呈現時,劉斯奮認為歷史小說是對經史子集的補充;譚運長也表示,歷史學上的描述是概念的邏輯的,而小說是從到感性的全面的呈現。
劉斯奮就文學作品影視化作出回應。“電視劇電影是一個行當,而小說又是一個行當。”他說,“電影電視劇是一個通俗的樣式,內容需要包容廣大觀眾;而小說等文字作品不僅需要敘述情節還需兼顧文字的優美和思想的深刻,一部好的小說很難拍出好的電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