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搖籃”再出發 長春電影節培育“電影新力量”
近日,第15屆長春電影節落下帷幕,“金鹿獎”10個獎項的歸屬揭曉。這也是我國疫情防控常態化以來國家級電影節首次現場頒獎,極大提振了廣大電影人的信心。在“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春,人們共赴光影之約,一起見證中國電影的魅力!
15部影片群雄逐“鹿”,21個項目入圍“金鹿計劃”,詠梅等在“女性影人會客廳”探討女性電影人的優勢與困境,“對話大師”導演謝飛分享經典作品創作經歷,影視產業融合高峰論壇業界“大咖”共謀發展,長春國際影都107個項目集中簽約……光影穿梭28年,長春電影節始終求“新”求變,順應產業發展,為中國電影凝聚力量。
新獎項——鼓勵電影技術勇攀高峰
本屆長春電影節“金鹿獎”共設10個獎項,取消最佳男、女配角獎,增設最佳技術獎和評委會大獎。評委會主席丁蔭楠認為,“增設最佳技術獎將為電影人探索新時代電影發展新路徑指明方向。”
中國長春電影節組織委員會供圖
對于本次長影節“金鹿獎”的獎項設置調整,評委丁晟導演表示支持,運用好技術將讓中國導演拍主旋律電影如虎添翼,“我們每年看到的眾多優秀電影,有很多是通過先進的電影技術讓觀眾被感染。”
閉幕式當晚,陶玉玲、田華、謝飛、胡連華等老藝術家以及詠梅、丁晟、劉燁、陳數、沙溢等電影人出席頒獎活動。經過角逐,《我和我的祖國》摘得了最佳影片獎。
此外,電影《春潮》同時斬獲最佳導演和評委會大獎;海拉提哈木則憑借《遠去的牧歌》斬獲最佳男演員獎;任素汐從眾多女演員中脫穎而出,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金鹿獎”首次頒發的技術類獎項被《攀登者》收入囊中,該片同時還榮獲最佳攝影獎。
新搖籃——長影節培育“電影新力量”
長春電影制片廠作為“中國電影的搖籃”,曾拍攝了眾多經典影片,培育出無數知名電影人。而本屆長影節上,眾多新人首次拿到國家級電影節的獎項,也充分詮釋了“新搖籃”這一辦節主題。
中國長春電影節組織委員會供圖
本屆金鹿獎獲得最佳處女作獎的影片《受益人》是青年導演申奧的第一部長片作品。他坦言這是一次巨大的鼓勵:“未來我會給大家奉獻更好的作品,讓自己更加自信地站上這個舞臺。”
今年,組委會還特別設立了“金鹿計劃”,助力青年電影人發展,扶植中國電影新力量。最終,《武漢·守城記》《凇沙》分獲優秀華語電影項目二等獎、三等獎,《工廠之子》《完美愛人》等獲優秀華語電影劇本獎。
電影節評委會主席丁蔭楠和頒獎嘉賓電影人恬妞也為這些“新力量”加油打氣。“看到這么多后起之秀,讓我十分欣慰。”丁蔭楠表示。“我希望不管是新導演或者新演員,任何只要是跟戲劇有關的新人,希望你們獲獎之后能夠堅持初心,像老一輩電影人學習。”恬妞說。
新探索——邁向國際 未來可期
本屆長春電影節首次增設了線下國際影展,展映活動從9月4日持續至15日,20家影院預計放映電影約170場。截至9月10日,據長春電影節組委會提供的數據,售票平臺已售出展映影票2538張,首周末觀影人次達1807人。
本屆長影節組委會面向全球電影公司,征集到數百部優秀中外影片。國際影展包含“百年經典4K修復”“原力”“電影節直通車”“國際視野”4個展映單元;于藍作品回顧展、“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女性影展等4個華語電影單元也是佳片云集,本次長影節共放映國內外影片63部。
疫情影響下,全球影視企業都面臨著在新形勢下如何創作生產的難題。在本屆長春電影節影視產業融合高峰論壇上,眾多電影人共話全球電影業的未來和機遇。
中國長春電影節組織委員會供圖
博納影業CEO于冬表示,在全球疫情尚未結束的狀態下,“中國電影更有可能以線上、海外發行返銷歐美市場。”萬達文化集團執行總裁兼萬達影視集團總裁曾茂軍認為,疫情促進了中國電影人有機會沉下心來打磨創作,希望中國電影質量會更上層樓。
此外,萬達影視長春國際影都制作中心、5G數字影視產業基地、吉林動畫學院影視實踐教學基地等報送的107個項目在本屆長影節期間正式簽約,《長春國際影都發展規劃》及《長春國際影都影視產業政策白皮書1.0》正式發布。
據國家電影專資辦數據顯示,截至9月12日,中國電影市場自7月20日起復工超50天,票房近50億元。同期票房收入超北美、韓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恢復最快的電影市場。適時舉辦的2020年長春電影節,更是為中國電影凝聚力量。
“新時代、新搖籃、新力量”,第十五屆中國長春電影節延續這一辦節主題,不斷應新時代所需而變,使“金鹿獎”更具含金量。長春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也是中國電影事業的基石。“光,折射智慧;影,揮灑傳奇。光影筑夢,不改初心,在中國電影搖籃汲取力量,追逐夢想。”丁蔭楠說。
- 標簽:火影598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