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明:為什么再苦再難也要自己帶孩子
要問媽媽們最最開心的事,莫過于看著寶寶從剛出生時的小肉球,長成一個滿地亂跑的萌娃。
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每一次進步,媽媽都不愿意錯過:第一次叫媽媽、第一次剃掉胎發、第一次萌出牙齒、第一次邁出步伐.....
而一本裝滿這些美好回憶的成長記錄冊,就是送給寶寶們最好的禮物!
前兩天,有位寶媽給科大大留言:
科大大,我家寶寶現在剛滿一歲,我想趁著孩子還小,只需要吃好喝好的時候,出去工作多賺點錢,可又舍不得離開寶寶,怎么辦?我好糾結呀……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向左走是離別,為孩子換來更好的物質保障;向右走是陪伴,卻可能讓孩子失去優渥的經濟條件。
向左還是右?
科大大很想張口就來:當然是向右啦,錢什么時候賺都不晚,可是孩子的成長時光卻一去不復返啊!
但科大大明白,當家庭條件捉襟見肘時,當看到別人家孩子要啥有啥時,誰不想拼盡全力給孩子更好的未來?
每一個選擇都會有舍有得,科大大能做的,就是告訴大家,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有奶就是娘”?
小孩子嘛,“有奶就是娘”,只需要吃好、喝好、玩好就行了。
果真如此嗎?
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恒河猴代母實驗”(恒河猴94%基因與人類相同):
他在小獼猴的籠子里安裝了兩個“假媽媽”:“鐵絲媽媽”由硬邦邦的鐵絲做成,但胸前有奶瓶;“絨布媽媽”用綿軟的絨布包裹,但沒有奶水。
結果是:小獼猴只在餓了時才在“鐵絲媽媽”那喝幾口奶水,一吃完奶,就緊緊地依偎在“絨布媽媽”的懷抱里。
當哈里·哈洛把一只“怪物”放進籠子里的時候,小獼猴會立刻跑到“絨布媽媽”身邊尋求安全感,緊緊抱住她。
恒河猴代母實驗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
1.“有奶未必就是娘”,孩子對母親溫暖的依戀和柔軟懷抱的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
2.母乳喂養的寶媽要明白,按需喂養比按時喂養更重要,要加強和孩子的情感互動,溫柔的撫摸、慈愛的眼光、溫暖的懷抱……都是孩子成長必備的精神食糧。
3.奶粉喂養的寶媽也需注意,在給孩子提供奶瓶的同時,別忘了微笑著把孩子抱在懷里,輕輕拍打。
孩子只需要靜靜的陪著?
做一個柔軟、溫暖的“絨布媽媽”,就夠了嗎?
實驗并未到此結束,無論是“鐵絲媽媽”,還是“絨布媽媽”,它們撫養長大的獼猴基本上都表現出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無法長成正常的猴子,不能正常地繁衍后代。
后來,哈洛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小獼猴制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媽媽”,并保證小獼猴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改進后的實驗表明,這樣哺育大的獼猴基本上正常了。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應該明白:
1.陪著≠陪伴,我們要和孩子多做互動,增加身體肌膚的接觸以及眼神、精神上的交流。
2.錯過的陪伴和關愛,永遠也彌補不回來。
3.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只是需要身體的撫育,更需要心靈的慰藉。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和有溫度的懷抱,這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東西。
為什么孩子膽小、孤僻?
時隔一年后,哈洛把小獼猴帶到一個只有“鐵絲媽媽”的房間,對于這個曾經24小時提供食物、超有耐心的“媽媽”,小獼猴依然不會投入她的懷抱。
它只是蜷縮在一塊布上,對周圍的玩具不理不睬。
而當把“鐵絲媽媽”換成“絨布媽媽”后,小獼猴毫不猶豫地沖入媽媽的懷抱,沒過多久就開始探索周圍,去玩玩具了。
實驗證明:
1.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比我們想象中更持久。
2.越缺少關愛,孩子越容易膽小、孤僻;得到的愛越多,孩子越開朗,越敢于獨立探索;
3.科學家在這個實驗中得出結論,我們的神經系統需要:觸摸、運動和玩耍,才能保持正常!
無法陪伴孩子的父母父母該怎么辦?
6個月之前是建立依戀關系的重要時期。因此科長建議,各位寶媽在此之前最好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知道,你是他完全可以依賴和信任的人!
如果可以,誰不想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
對于那些不得不騰出雙手、掙錢養家的父母,也可以通過努力以下努力,將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1.做好過渡工作
離開孩子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于處在2歲敏感期的寶寶來說,可以提前一天告訴孩子自己第二天要暫時離開。
太早告知,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感;也不要用商量的語氣,不要讓孩子空有希望。
可以這樣說:“寶寶,明天下午媽媽就要出去工作了,回來的時候會給你帶禮物哦!”
然后觀察寶寶的反應。如果寶寶抗拒、哭泣,千萬不要大聲斥責寶寶,請接納他們的小情緒。
2盡量讓思想開明的長輩帶孩子
隔代撫養不一定不好。但是,直接撫養人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如果長輩受過良好的教育,或者思想開明,愿意與時俱進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也可以給孩子提供健康的成長環境。
3.常跟孩子聯絡、郵寄禮物
經常給孩子打電話或者視頻聊天,讓寶寶熟悉自己的聲音、面龐,了解孩子的近況。
定期給孩子郵寄衣服、玩具、學習用品等禮物,別讓孩子忘了你,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媽媽時刻牽掛著。
4.定期看望孩子、為孩子制造驚喜
即使工作再忙,也要定期抽出時間回去看望孩子,身體的親密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愛最重要的元素。
尤其是在寶寶生日、中秋節等這些特殊的日子里,回去給寶寶制造驚喜。
5.提高陪伴的質量
好不容易回一次家,就好好陪陪孩子吧:放下手機、關掉電視機,陪孩子做游戲,為孩子讀繪本,帶孩子去shopping……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為補償心理,而用享樂來一味地滿足孩子,一味地縱容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地索取。
6.為孩子制作成長冊
讓家里老人幫忙拍下孩子有紀念意義的成長瞬間,制作成DIY相冊或者是電子相冊(可以把自己的照片p上去呦),再配上動聽的音樂,讓老人經常拿給孩子看,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關注。
生活縱然有很多無奈,但是否真的別無選擇了,需要自己去判斷。
- 標簽: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