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遐邇的“性愛之神”傳奇
從古至今,傳宗接代是中國悠久的習(xí)俗文化,那大家知道古時(shí)傳說中的“性愛之神”嗎?下面一起看看文中的詳細(xì)介紹吧。聞名遐邇的“性愛之神”傳奇:
在中國古代有許多關(guān)于神仙的傳說,千百年來,民間也供奉著許多的神仙。這些神仙五花八門,有愛神、婚姻之神、送子之神、保安居家之神、登科及第所祈之神、福祿壽喜之神、財(cái)神以及各行各業(yè)之神等等。其中還有不少的神仙涉及性愛。這些現(xiàn)象不能僅用封建迷信來解釋,主要是表達(dá)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祈求與向往。在階級社會中,許多民眾受苦受難越深,把命運(yùn)寄托于神仙、寄托于來世的就越多。
這些信仰,這些傳說,也可以說是古代文化的積淀。由于它多在民間流傳,無正史可循,所以流傳的起始年月已難查考。但是,它的流傳跨度大多有幾千年,而且在不斷地發(fā)展、補(bǔ)充、修改,直至明、清,甚至傳諸現(xiàn)世。
聞名遐邇的“性愛之神”傳奇
一、媒神之祖
女媧是被中國民間廣泛而長久崇拜的一位女神,她被看成是創(chuàng)世神和始祖神。傳說女媧能化生萬物,她的最偉大的業(yè)績一是煉石補(bǔ)天,二是摶土造人。
女媧在造人之前,于正月初一造出雞,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到了初七,開始以黃土和水造人?紤]到人要代代相繼,善衍不絕,于是創(chuàng)建了婚姻制度,促使男子與女子結(jié)合以生兒育女,于是女媧就成了第一個媒人,被后世尊奉為媒神,又稱“高禖”。人們在祭祀這位婚姻之神時(shí)的典禮都十分隆重,修了女媧娘娘廟或高禖廟,用太牢(豬、牛、羊三牲齊備)這一最高禮節(jié)來祭祀她,這些廟至今在山東洛寧、山西河津、江西雩都等地區(qū)還有保留。女媧之神的出現(xiàn)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中婚姻是以婦女為中心,女族長掌握著全族的婚姻大事。
二、牛郎織女
牛郎與織女最初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與人格化。中國有不少神的傳說都是源于此,如二十八宿、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魁星、南極老人星等。
牛郎星即牛宿,又叫牽牛星,是二十八宿之一,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椗怯纸刑鞂O,在銀河西,和銀河?xùn)|的牽牛星相對。
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了牛女二星的記載,但尚無故事情節(jié),至漢時(shí)已被人格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濯素手,札札弄機(jī)杼……/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東漢以后,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就在民間流傳。大意是織女是玉皇大帝的孫女,愛上了人間的牛郎,結(jié)為夫妻,十分恩愛,并生有
一子一女。玉帝察覺此事,便派王母娘娘下凡押織女回天庭受審,一對恩愛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悲痛萬分,在老牛的幫助下追上天去,快追上時(shí),王母娘娘拔下頭上金簪一劃,出現(xiàn)了天河,牛郎、織女被天河阻隔,只有是對河而泣。此事感動了玉帝,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鵲架橋,在天河相會。以后,七月初七這一天就變成了民間的一個節(jié)日,被稱為“七巧節(jié)”、“乞巧節(jié)”。姑娘、媳婦們在這一天要穿針引線乞巧——向織女乞求智巧、靈巧。唐人的《七夕》詩云:向月穿針易,臨風(fēng)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月試著看。
圍繞著“乞巧”,又派生出來乞聰明、乞富貴、乞美貌、乞長壽等,而更多的則是乞良緣。牛郎織女的傳說歷來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的一個主題,不少美麗的詩歌文章由此而生。如宋代秦觀的《鵲橋仙》: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shí),又豈在朝朝暮暮!
舊時(shí)各地都有一些織女廟,把牛郎織女作為自由愛神來祭祀,其中以江蘇太倉的織女廟最為有名。
三、月 神
月神,是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作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月光菩薩等。崇拜月神,在中國由來已久,在世界各國也是普遍現(xiàn)象,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體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給人帶來了光亮;月色朦朧,又會使人產(chǎn)生許多遐想,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因此產(chǎn)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個。傳說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yàn)樯渚湃,得罪了天帝,把他們貶在人間,后來,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長生不老藥, 嫦娥偷吃之后升天而去, 住于月宮,就成了月神娘娘!渡胶=(jīng)》、《搜神記》等古籍中都記有此事。
此后,月神就較普遍地為民間供奉。中國古代男女熱戀時(shí)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禱月神;有些分離的戀人也拜月神祈求團(tuán)圓,元代大戲劇家關(guān)漢卿就曾寫過一出《拜月亭》!段鲙洝防锏拇搡L鶯也是虔誠地對月神傾訴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懷。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續(xù)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對癡男怨女鄭玉卿和銀瓶私嘗禁果后,推開窗戶,雙雙跪倒,對著月亮說:“就兩人有一人負(fù)心的,就死于千刀萬劍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單相思的男女也要請?jiān)律裨u理,或訴衷腸。明代有一首《桂枝兒》云:
悶來時(shí)獨(dú)自在月光下,想我親親想我的冤家。
月光菩薩,你與我鑒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中國有許多少數(shù)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風(fēng)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動,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尋求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永結(jié)同心。
四、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專管婚姻的神,又稱“月老”。據(jù)沈三白《浮生六記》說:“一手挽紅絲,一手?jǐn)y杖懸婚姻簿,童顏鶴發(fā),奔馳開非煙非霧中。”我國不少地方有月老祠,如杭州西湖孤山下的白云庵中有個月老殿,殿的兩旁懸掛著一副對聯(lián),膾炙人口,對聯(lián)云: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
這就是千百年來許多人供奉月老的原因。歷史上記載月老最有名的是唐人李復(fù)言《續(xù)幽怪錄》關(guān)于韋固娶妻的故事(本書第五章第七節(jié)曾經(jīng)述及)。這個故事流傳極廣,明人劉兌還編了一出《月下老定世間配偶》的雜劇,即演此事。
《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媽對黛玉、寶釵說了以下這段話:
自古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yù)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紅絲把這兩個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隔著海,隔著國,有世仇的,也終究有機(jī)會作了夫婦。……若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對以上這種說法,在中國古代社會中許多青年男女都是相信的。月下老人給他們以美好的憧憬,同時(shí),其中包含的宿命論的思想也使一些不幸婚姻的當(dāng)事人只能默默忍受。
至于拴紅線,后來成為了一種婚禮的儀式,唐代就有記載。到了宋代逐漸演化為“牽紅巾”,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嫁娶》中有詳細(xì)記載。到了清代又變成在婚禮中扯起紅帛或紅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牽入洞房”。這種拴紅線、牽紅巾或紅布的風(fēng)俗,至今在有的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還能見到。
五、戀愛之神
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不少的有情人難成眷屬,于是只能向神仙祭禱,以求神仙幫助,這神仙就是流傳于廣東、福建一帶的戀愛之神——泗州大圣。
泗州大圣產(chǎn)生有段故事:福建惠安和晉江兩縣交界處有一條洛陽江,水流湍急,無法架橋,經(jīng)過多少代人的努力也沒成功。有一天,有個老翁與一絕色女郎劃船在江心,老翁宣布有誰以錢擲中姑娘,就把姑娘嫁給誰。于是前來投錢的人不計(jì)其數(shù),可是錢都落在江里。這樣過了幾個月,江底積滿了錢,成為架橋的奠基石。實(shí)際上,這位老翁是土地爺變的,姑娘是觀世音菩薩變的,他們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jìn)架橋。
可是,就在這大功快要告成之時(shí),一個聰明的泗州人想了個巧妙的方法,用錢擲中了姑娘。老翁便叫他到?jīng)鐾とプh婚。這位泗州人往涼亭里一坐,就起不來了,原來他的靈魂被觀世音菩薩度化到西天成佛去了,而肉體還留在亭中,成了民間膜拜的泗州大圣。
人們傳說,泗州大圣十分理解與同情追求美滿婚姻的癡男怨女,只要在泗州大圣佛像的腦后挖下一點(diǎn)泥巴,偷偷地撒在對方身上,對方就不會變心了,愛情、婚姻就會得到幸福的結(jié)局了。但是這一來,這座佛像的后腦勺就只好一修再修了。
上述為大家介紹了古代文明至今的五位“性愛之神”,相信大家對此有了了解了吧。
- 標(biāo)簽:之神 聞名遐邇 性愛 傳奇
- 編輯:李娜
-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