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到從容 90后女孩抗艾志愿者的成長軌跡
“第一次接觸艾滋病患者特別害怕,心里想會不會一不小心就給我染上了。”今年只有22歲的王美,是西安財院行知學院會計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雖然知道艾滋病的途徑,但在剛剛加入抗艾志愿者的隊伍時,還是不太敢接觸患者。三年來,隨著各項公益服務的展開,才逐漸克服恐懼心理。
2011年9月下旬,是高校開學后各納新工作的開始,初入大學校門的王美在一個偶然機會加入了“紅絲帶志愿者協會”。回想當初,協會是以特殊的“地下黨”方式潛入大一新生上晚自習的教室,進行著的志愿者招募工作。
認識到協會能夠幫助他人,又能參與這樣一個特殊的組織,做著特殊的志愿者服務,充滿好奇的王美隨即成為該協會的一滴新鮮血液。初入協會,學長和學姐首先給新介紹了艾滋病的相關知識:只要正確認識并學會自我,艾滋病并不。同時也時刻提醒著他們,曾發生過在發放完檢測卡和安全套后有被人。“用適當的語氣與人交流,學會自己并不斷成長。”王美在聽完前輩的提醒后對實際體驗活動更加期待。
據王美介紹,在西安的玉祥門、南門、和平門的公園內是大多數男同性戀的聚集區,這類人群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很大,志愿者們也大都在這些地方發放艾滋病檢測卡和安全套。
“記得我參加協會的第一次外展活動是2011年11月19日(周六)13:00-17:00,在玉祥門城墻下的環城公園,當時天氣已經轉涼,我們下了公交車后寒氣逼人,就像我們緊張的心。”據王美回憶,活動總共去了12人,除了4名前輩,剩下8人全是大一新生。每一名老志愿者帶兩名新志愿者分頭行動,活動主要是給疑似人群發放艾滋病檢測卡,每人手中12張,可是一上午時間王美一張也沒發出去。
“如果看到兩個男的走在一起還有說有笑并且其中一個走扭捏或手勢女性化,且出現在公廁附近,那就很可能是男同性戀者。你可以向他們發放檢測卡并提示這是一個宣傳預防艾滋病的活動,希望受到關注。”在聽到前輩們的指教后,王美選擇了在公廁旁守候。等待許久,正當之時發現目標,起身的那一刻緩慢地遞上一張檢測卡,完后,沒有被,沒有被,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懼。第一次的公益活動王美以發出一張檢測卡的成績告終,雖然數量小,但她覺得有了這一次的經驗便有了一直做下去的信心。
2012年9月,經過多方努力,“紅絲帶志愿者協會”終于被學校認可成為正式組織,得以在校園內拋頭露面,公開進行志愿者招募。此時,協會從一百多人銳減到十人,在學校缺乏關于艾滋病、同性戀、性教育的宣傳和引導使得同伴們的工作步履維艱,但每年還是有少部分新生參與進來,王美的使她逐漸成為了該協會的核心。
2012年10月,成為前輩的王美領著學弟學妹們來到和平門城墻下的公園進行外展活動,還是發放檢測卡,有了一年經驗的她基本第一眼就能感覺出誰是同性戀者。
“迎面而來一對同性,有說有笑,其中一位行為舉止和說話感覺都很明顯。我便主動上前說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活動情況,他們表示理解和支持,對方都很熱情大方,也使我顯得自然而隨和了許多。”王美向我講述,其中扮演女性角色的“娜娜”還做了自我介紹,他們都在足浴場工作的,那里男同性戀非常多,也志愿者們到他們的工作地發放檢測卡。
2014年7月21日20:00-21:00,玉祥門。由于夏天晚飯后出來散步乘涼的同性戀者較多,所以活動安排在了傍晚,這次王美和她的伙伴們發放的是宣傳資料、檢測卡和安全套。
夜幕,穿著協會志愿者T恤的王美來到了玉祥門公園入口,一位60歲左右的大爺坦然地講述了自己是同性戀的事實,隨后在老者的下穿過小樹林來到了一個小廣場。
“地方很隱蔽,四周都是過人高的樹。眼前有20對左右的同性戀者,大概五六十人,這是我做活動以來見得最多,最的一次。”第一次見到如此多的同性戀者聚集,王美起初還有點無所適從。據她透露,當時聚眾者年齡大到有六、七十歲的,小到有十多歲的,職業廣泛,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
在與這些同性戀者交流中,一位40歲左右的男子直接反問王美,是否對他們有不一樣的看法,是否有歧視。還有一位30歲左右的醫生對王美表示,自己是學醫的,對艾滋病也很清楚,但仍有很多艾滋病患或同性戀者因為不正確的性行為正在著艾滋病。
“同性戀者中有很多人都被小醫院過,因為是特殊群體所以也不敢公開。起初隊我們還有抵觸心理,但通過溝通慢慢的就敞開了。”還未正式邁入社會的王美覺得,對于艾滋病患者或同性戀者我們要做到的是尊重和接納,自身應該加強相關知識的完善和溝通能力。
起初父母和身邊的朋友對王美的這種公益活動皆持反對態度,現如今,他們倒成了王美的支持者。計劃明年考研的她打算以后自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