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市場監管局積極開展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工作
(通訊員蔣振飛) “野生蘑菇有毒種類繁多,難以辨別,一旦誤采誤食,發病急,無特效藥物,病死率高。防止野生蘑菇中毒的最好方式就是不采摘購買食用。若誤食中毒,應立即催吐送醫,并提供誤食的蘑菇實物或圖片。如發現食品安全問題,請及時撥打12315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 ”4月3日清明前夕,湖南省永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向市民發送野生蘑菇中毒風險預警手機短信。
隨著天氣回暖、雨水增多,野生蘑菇進入生長期。據省疾控中心監測信息,截至3月16日,今年全省誤食野生蘑菇中毒已發生6起,主要在農村、在家庭,共19人發病。永州今年以來沒有發生誤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3月份以來,永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積極部署開展野生蘑菇中毒防控工作,做到早提醒、早預防。3月5日至3月10日每天在永州電視臺新聞綜合、公共頻道6個時段播放《路邊蘑菇莫亂采》宣傳片。在官方微信、微博、頭條號發布野生蘑菇中毒風險預警信息,閱讀量達4800余人次。聯系省市場監管局印制《毒蘑菇該如何鑒別》《誤食毒蘑菇救治》宣傳海報22720張,組織全市市場監管部門在各社區、村組、農貿市場、農村集市等場所張貼。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全覆蓋、多層次、立體化科普宣傳,反復提示誤采誤食野生蘑菇的風險,廣泛宣傳誤采誤食野生蘑菇的嚴重后果,教育群眾勿采勿食、不買不賣品種不明的野生蘑菇,不要輕信網絡或社會流傳的鑒別有毒野生蘑菇的方法。
此外,全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還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日常監管,教育督促各類食品生產經營者不得加工、經營有毒的野生蘑菇,嚴防有毒野生蘑菇流入餐桌。
誤食野生蘑菇中毒初期可僅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癥狀,經過救治病情可能會穩定或好轉,給人治愈假象。但若后續引起腎衰竭,致死率達60%以上。
辨別毒蘑菇的誤區
誤區一 :鮮艷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蘑菇沒毒?
這是有關蘑菇的謠言中流傳最廣的一句。事實上顏色與形狀不能簡單區別蘑菇是否有毒。雞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紅菌等顏色鮮艷,美味可食;而灰花紋鵝膏、致命鵝膏屬劇毒蘑菇則為灰白色,并有清香。
誤區二: 長在潮濕處或糞便上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
所有的蘑菇都不含葉綠素,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自養,只能寄生、腐生或與高等植物共生,同時要求比較高的環境濕度,因此都傾向于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環境的“清潔”和“骯臟”與蘑菇的毒性無關。如鵝膏、口蘑、紅菇中一些有毒種類就生長在相對清潔的林中地上。
誤區三:蘑菇跟銀器、大蒜一起煮,液體變黑有毒,顏色不變則無毒?
銀針驗毒是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但毒蘑菇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大蒜里的活性物質有一定的殺菌作用,但對毒蘑菇完全無能為力。
誤區四:生蛆、生蟲的蘑菇沒有毒?
人和昆蟲的生理特征差別很大,許多劇毒的鵝膏成熟后同樣會生蛆、生蟲。同一種毒蘑菇對于人和昆蟲來說,很可能是“我之砒霜,彼之蜜糖”。
誤區五:往年在某塊地上采摘的蘑菇沒有毒,今年在這塊地上生長的蘑菇一定沒有毒?
蘑菇是依靠產生孢子借助風力傳播的,往年在某塊地采摘的蘑菇沒有毒,并不意味著今年這塊地上生長的蘑菇一定沒有毒,同一塊地不同時期生長的蘑菇種類可能不一樣。
- 標簽:漫畫少女
- 編輯:李娜
- 相關文章